文/蕭景云 諮商心理師
「什麼人會來做諮商?」在我進到這個行業以來至今,算是數一數二常被問的問題。大概有兩個因素是必備的:一是人有痛苦與煩惱,或覺得正在面對一個難以招架的困境,還願意相信有人來談談就會好一些。另一個因素就是當這個痛苦已經大過要來做諮商的猶豫了。每個人會猶豫的點不同,最常聽到的是「靠自己應該可以解決但狀況卻越來越糟」,當身邊的親朋好友不再能負荷強大的抱怨與負能量時,心理諮商是一個安全健康的選擇。
不過我的個人經驗還包含了一個蠻重要的關鍵:必須要有程度上能運用話語來表達自我的人,比較容易選擇心理諮商。人生已經很苦了,不想說話獨自喝點小酒、睡覺不管世事、看海看山享受大自然療癒、看漫畫看日韓劇看電影,其實也是很解壓的。
那人為什麼需要心理諮商呢? 簡單來說,這是人性上的需求。
有秘密不能說是蠻痛苦的。祕密讓人分神去壓抑自己想說的慾望,長期以來慢慢耗損維持不說的精神力,這會讓人的注意力渙散(常發呆)與情緒容易波動(壓抑就是壓力)。
告知他人秘密與脆弱需要冒著被批評(或更多不安全的可能)的風險,那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失序。雖然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有秘密,也都有不願意展露自我脆弱的一面,但懂得如何好好面對挫折與悲傷、如何處理複雜人際關係的糾葛與自我界線、如何認識理解自己有什麼能力(能耐)來面對情緒波動與各種挑戰,大多數的人都在人生的跌跌撞撞中,把秘密與痛苦一起藏起來,繼續過日子。
在人性上,人有渴求親密感與心靈昇華的需求。在心理諮商中,心理師的任務是作為一個協助者與啟發者,與來談者之間的關係有著安全、不評價且誠實的倫理守則,有接納、同理與尊重的責任,相較其他的人際關係更單純、更無害。這正符合人能夠透過一個誠實互信的關係中,獲得安全感與親密感,也能透過引導對話慢慢去理出「個人如何面對痛苦」、進而學習成為一個更有智慧的自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