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諮商可以治療身心症狀?

文 / 蕭景云 諮商心理師

現代醫學已證實壓力與各種身心症狀有關,在台灣的醫院與診所中,也有不少患者因合併情緒困擾與身心症狀前來求助,以失眠、生理痛與腸胃症狀最常見。

當人承受過重壓力時,自律神經系統、內分泌系統、免疫系統等,可能會出現失調的情形。反言之,當身體有了疾病,也會帶來不等程度的不安、害怕、焦慮或憂鬱等情緒。兩者相互影響下,可能常使個人熱衷於注意病症而忽略生活品質,或是過度檢查浪費醫療資源。無論對個人或社會環境而言,身心症狀的確值得重視。

身心症種類非常多,大部分呈現在自律神經系統支配的生理機能上,影響所及包括心臟血管系統:心悸、呼吸短促、心臟處壓迫感、偏頭痛等;呼吸系統: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過度換氣徵候群等;消化系統:消化性潰瘍、脹氣感、食道迴流、嘔吐、腸胃道躁激症等;泌尿生殖系統:頻尿、經痛、經前症候群等;肌肉骨骼系統:下背痛、肌肉緊張性頭痛、頭部頸箍感、入睡困難;長期身心失調可能導致內分泌系統失調:糖尿病、甲狀腺問題等。有很多的身心症狀常由各項檢查中找不出明顯病因,但病人仍反覆感到不舒服,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。成人身心症狀並非總是導因於某單一事件或器官受損,而是發展自許多變數所交織的身心狀況,包括個體目前的生活環境、壓力調適、遺傳體質與性格影響等因素,促成身心症狀的產生。

身體症狀可以推演一個人適應環境的習慣,心理上累積過多壓力,常導致個體心理上的能量被束縛,或被抑制在覺察能力之外。例如幼年未曾表達的情感,也許在成年後常在右肩處以慢性背痛的方式呈現,將未表達的情感固定於背部肌肉,取代了童年時最初產生的抗議。當個體的能量被用來壓抑原先被控制住的衝動,其能力也被耗盡枯竭,無法在當下的環境中自我滿足其需求,最後可能導致身體僵化。雖然身體僵化的低敏感可以避免經驗到痛苦,例如透過選擇性注意、呼吸干擾與肌肉收縮來產生壓抑,但防衛過久而造成缺乏彈性的性格或姿態,極有可能演變為精神官能症性格。

身體的曲線也常顯示個體的心理如何塑造肌肉線條。肌肉緊張可以看作束縛性能量與性格防衛,性格抗拒也會顯現於姿勢、聲調及肌肉的緊張上。若想要攻擊他人的衝動持續被封鎖在體內,這會影響到個體肌肉的緊張度及體內的化學平衡,可能造成酸痛或內分泌失調。同時為了壓制與「憤怒情緒」有關的自主神經活動,個人必須壓縮某些身體肌肉去干擾接觸。這些自主神經活化的內在活動,因為沒有得到紓解的機會,便一直處在活化的狀態,使身體肌肉的壓縮必須持續,長久形成個人習慣性的姿勢。

中醫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身心合一的觀念,並且從「易經」中擷取整體觀的哲學,它強調人類的身體不僅本身是統一的,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。在黃帝內經中,提出中醫最早的五行學說,內容就包含怒傷肝,喜傷心,思傷脾,悲傷肺,恐傷腎這五志的概念,率先為後世身心症埋下伏筆。在這整體學說當中,中醫將五行視為人體全身運行相生相剋的對應關係,分別用木對應肝,火對應心,土對應脾,金對應肺,水對應腎臟。這五行對應中醫五臟,後來形成七情致病學說,說明心理狀態造成身體出現過度反應。例如當個體過度憤怒的時候,無形中就傷害了肝,容易導致睡眠障礙、免疫系統失調等症狀。因此治療肝氣不舒的問題,從五行對應的觀點來說:肝屬木,而金又剋木,金對應悲,若個體能抒發悲傷的氣憤,能夠蓋過憤怒的情緒,進而治療憤怒的狀態。

性格是身體的一種表達,而姿勢、呼吸都是身體和環境反應的自然型態。長久無法滿足的需求,容易以身心症狀或不適應行為來調適。以完形觀點的治療方式認為透過接納真實的自我,集中注意力來解除身體上的僵硬,充分接觸壓力導致的反應,便能接納真實的自我。若能以自我支持的方式滿足需求後,症狀便會消失。

心理諮商幫助個人認識自己的身體、學習調理情緒、面對真實的自我。如果不想要只依賴藥物來壓抑自己身體面對壓力的反應,例如吃止痛藥、胃藥、抗焦慮藥,十分推薦透過談話來重新理解自己的壓力源,管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。

發表者:蕭景云 諮商心理師

喜歡電影與社會學、愛好動物與大自然、熱衷性別研究、過了35歲開始聽爵士樂。 擅長以比喻的方式深度同理內在世界,相信在「問題」中能啟發而看見美感,挖掘出跨越困難的力量。 期盼是用幽默的思維與浪漫的情感,詮釋人獨特的處境,不刻意去迴避人所遇到的困難,試著回應並包容自己所擁有的人生,能藉此找到持續生活的意義與快樂。 認為人要理解情與慾,這是一個人生命主體性更加成熟的過程。愛上誰我們無法掌握,但如何愛人是我們的選擇。心理諮商的對談,正是幫助我們一起找到與人連結愛最美好的方式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