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蕭景云 諮商心理師
學生時代,我在「正統醫學教育」中學習了不算短的時間,以症狀來找尋疾病的診斷、對症下藥,早就成了定律,不疑有他的接受這是一種治病方式。
但是身體的奧秘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! 舉例來說,生理期是女人特有的身體感知寶庫,蘊藏著過往生活的資料,常聽到的說法是:「生理期特別想睡需要大補眠」、「這個月作息不正常又常頭痛,生理期恐怕又要亂了」、「我壓力太大,生理期竟然沒來!」從生理期的狀況 , 彷彿是每個月生活品質的回顧 , 身體用隱微的訊息在與我們對話 。
我們大多數的人,都在稱不上「疾病」的症狀中生活著,有的時候可以意識到身體哪裡不對勁,譬如偶爾失眠、胃痛 、 肩頸肌肉痠痛等等 , 但往往也因為覺得「還過得去」,沒有去探究身體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訊息。
汽車儀表板上的警示燈亮了,我們會感到焦慮車子出了問題,可是如果修車的人僅是把燈泡拿掉……沒錯,警示燈不亮了,但我們不會滿意甚至生氣,不會接受這種膚淺的結果。燈亮的真正作用,是一種指標,需要停下來找出故障的原因。
身體,可以說是意識的再現。如果一個人的生活陷入不平衡的狀態,常常找不到理由的感到焦慮不安,也許可以透過身體的症狀,反思我們的生活「什麼被『遺漏』了?」因此在諮商中 , 身體症狀與情緒相關的評估 , 也是很重要值得探索的一環 。
試圖轉化問題的方向,將症狀看作生命的哲學,引領我們學習觀察身體與情緒變化的關聯,找到失去平衡的原因,疾病就有機會開啟療癒的道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