諮商室中的疫情觀察:生涯與認同感的心路歷程

文/蕭景云 諮商心理師

「你覺得你可以隔離在家不出門14天嗎?」這類與對抗肺炎的政策話題,時常在我身邊打轉,看到臉書上有許多朋友不再是餐廳打卡而是曬廚藝、問候因為避免群聚而發生的職涯轉變、還有遠距報平安等等的po文,反應著我們如何應對這歷史性的一刻。

回想到三個月前,許多旅居在外的台灣人,在去年總統大選前回台投票,原本以為這段時間到過年後,政治可以放下回到生活,沒想到武漢肺炎爆發,要留在台灣還是回到中國,這樣人生的大抉擇成了這陣子諮商的熱門話題。

當我們眼前是經濟,也許在中國的台灣人有機會可以擁有較高的薪水與職務,但同時也要承受著配合對方的應酬文化,可以說的不能說的要謹慎過濾,儘管在職位上高一截,但「國格」上硬生生地得矮化一些,久了這種不舒坦的心情碰上的病毒災難,凸顯了疾病照護的安全感、感受到造成生活不便政策時能不能有發言權……所考量的不能只是經濟了。

「想回家!想回台灣!」的這種心情有著強大的影響力,一直以來「去國外發展是比較好」的這種想法,開始有了轉變:看見在台灣扎根的可能性、思考活著與生活應該要有的樣貌,許多旅居在外的人似乎更能省思的「向內看」。

我也聽到許多「台灣真好!」的心聲。久居在台或與台灣人結婚的「台灣女婿/媳婦」的歐美人士,由於更容易獲得抗疫資訊,還可以在國外的家人宣導如何保護自己以及安撫恐慌。這股在台灣這片小小土地的安定感,使得許多人對於台灣的情感更加深厚。

口罩似乎沒有縮短諮商關係的距離、洗手也不會洗去我們對彼此的關懷,祝福每個人在這短暫的隔離之中,珍惜你生命所擁有的一切並感受到內在的平靜。

#新冠肺炎

#愛台灣

#圖片來自towercat手繪

發表者:蕭景云 諮商心理師

喜歡電影與社會學、愛好動物與大自然、熱衷性別研究、過了35歲開始聽爵士樂。 擅長以比喻的方式深度同理內在世界,相信在「問題」中能啟發而看見美感,挖掘出跨越困難的力量。 期盼是用幽默的思維與浪漫的情感,詮釋人獨特的處境,不刻意去迴避人所遇到的困難,試著回應並包容自己所擁有的人生,能藉此找到持續生活的意義與快樂。 認為人要理解情與慾,這是一個人生命主體性更加成熟的過程。愛上誰我們無法掌握,但如何愛人是我們的選擇。心理諮商的對談,正是幫助我們一起找到與人連結愛最美好的方式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