仿效家庭醫師的治療模式:我期望的諮商關係

文/ 蕭景云諮商心理師

在我父母親那一輩的長者,習慣給同一個醫生看
不管大大小小的病,祖父母到小嬰兒,都信任這位家庭醫師
有時候診療是在家裡,費用不是只有錢:農作物收成、鄰居分送的食品,一併奉上
家庭醫師好似也算在家庭成員的一分子

家庭醫師,不必問過家族史,他本身參與了家族的歷史

如果有機會,我與來談者談話超過8次,有的甚至20次、一年
我能回饋的資料開始多了起來,探索的素材就不僅是當次談話的內容
從一開始來談的事件、身體的反應、過往的經驗、兒時的記憶、統整回顧
這樣一路搜尋、揭露自我、連結意義的過程,真不是一兩次談話可以碰觸的
即使有充分的心理知識可以幫助我快速「推論」一個人
但好的「關係」,也要花時間培養,信任才得以長成

就如同認識一個朋友的人生,深度了解他的背景,並非易事
這讓我想起在學生時代遇到談得來的人,有時可以長談個三天三夜(真不用功:p)
那種談話的深度,可能遠超過見面只打招呼卻認識三年的朋友
縱使久久不見,那曾經有過的心靈交流,卻不會陌生

一個有支持滋養的諮商關係,關鍵並不一定來自諮商師高不高桿
人與人的相處是需要機會與時間醞釀,還有信任與回饋
深厚的諮商關係,富有人情味,縱使談論著不那麼漂亮、符合學術的語言
但為對方擔心的熱度、安全感的存在,卻老實的發酵著

每個人如果能有信任的諮商師,就如同家庭醫師般
諮商的效果也許像是倒吃甘蔗般,越熟悉越能快速被同理
當人生碰到困難時,一兩次的會面,也許就能飽足氣力繼續抗戰下去
當遇到原生家庭、婚姻生活的不順遂,身心俱疲時
諮商師就像一個可靠的第二家庭成員,無條件的接納自己
這是我所期待的治療模式:家庭醫師般的諮商關係

發表者:蕭景云 諮商心理師

喜歡電影與社會學、愛好動物與大自然、熱衷性別研究、過了35歲開始聽爵士樂。 擅長以比喻的方式深度同理內在世界,相信在「問題」中能啟發而看見美感,挖掘出跨越困難的力量。 期盼是用幽默的思維與浪漫的情感,詮釋人獨特的處境,不刻意去迴避人所遇到的困難,試著回應並包容自己所擁有的人生,能藉此找到持續生活的意義與快樂。 認為人要理解情與慾,這是一個人生命主體性更加成熟的過程。愛上誰我們無法掌握,但如何愛人是我們的選擇。心理諮商的對談,正是幫助我們一起找到與人連結愛最美好的方式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